学院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学院首页 > 媒体城院 > 正文
厦门日报:跨越时空 依旧澎湃 | 评“黄河——厦门市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交响合唱音乐会”
发布部门:    发布时间:2025-09-07打印

  《厦门日报》文艺评论专栏刊发我校教师邓志武约稿文章《跨越时空 依旧澎湃——黄河——厦门市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交响合唱音乐会》,全文如下: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五千年来奔流不息,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1939年,《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首演,如惊雷般唱响了民族救亡的强音。9月1日晚,“黄河——厦门市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交响合唱音乐会”在闽南大戏院上演。

本场音乐会由中共厦门市委宣传部、厦门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厦门市文化和旅游局联合主办,厦门市音乐家协会与厦门爱乐乐团共同承办。汇聚了厦门星海合唱团、五缘湾合唱团、悦声合唱团等多支本土优秀合唱团队。此次音乐会由著名作曲家、声乐教育家姚峰执棒厦门爱乐乐团,携手厦门籍优秀青年钢琴演奏家方演和厦门合唱精英团队,以精湛的演绎征服了在场观众。

本场交响合唱音乐会由钢琴协奏曲《黄河》、大型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和混声合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组成。

钢琴协奏曲《黄河》由殷承宗等人根据《黄河大合唱》改编而成。巧的是,当天《黄河》协奏曲演奏者方演是殷承宗的学生。可以看出,方演在演奏上既有对前辈的传承,又体现了艺术的感性表达和理性控制的平衡。我喜欢他对第四乐章《保卫黄河》的演绎,从他的钢琴声中我看到了硝烟弥漫的画面,似一把利剑,劈开沉重的战争阴霾。而对于《黄河颂》《黄河愤》,庄严厚重的历史使命感和民族悲愤的雄伟音调的表达,相信随着岁月的积淀定会有新的超越。

《黄河大合唱》这部诞生于烽火岁月中的经典作品,以黄河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讴歌了中华民族坚贞不屈、顽强抗争的气概。作品使用朗诵、独唱、合唱等多重艺术形式呈现。在《黄河大合唱》表演环节,姚峰指挥激情澎湃,洋溢着对历史的敬重和对祖国的热爱,精妙的艺术处理和高超的音色调配能力,引领乐团的演奏家和合唱团将《黄河大合唱》的磅礴气势展现得淋漓尽致。八个乐章层层递进,将观众带回了那全民族同仇敌忾、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黄河船夫曲》开门见山地表现了黄河儿女万众一心与惊涛骇浪搏战的场景。耿超担任《黄河大合唱》的朗诵,他通过生动的朗诵词将每个乐章和整部作品有机串联起来。男中音陈展宙演唱的《黄河颂》,以宽广的气势唱出了黄河所象征的伟大坚强、不畏强暴的民族精神。“黄河之水天上来”,随着陆以诺、王虹、刘慧芳、邸军四位表演者的朗诵声起,激昂的钢琴旋律与琵琶铿锵轮指交织,瞬间将观众带入黄河奔涌的壮阔情境。混声合唱《黄水谣》、陈思宇与林盛森两个“老乡”的《河边对口唱》及吕韵表演的《黄河怨》则从不同角度诉说了中国人民在炮火下遭受的深重苦难和奋起反抗的决心。《保卫黄河》以激昂的进行曲风格与多声部轮唱,塑造出千军万马奔涌向前、不可阻挡的磅礴气势和铿锵呐喊。《怒吼吧,黄河》对作品主题进行了高度概括,以黄河的怒吼宣告胜利与和平的曙光。震天动地的“风在吼,马在叫”响彻大厅,激荡着每一位观众的心。

姚峰在继承《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原作精神内核的基础上改编了此曲。音乐会上,姚峰指挥全体演员在开头部分以较弱的力度、深沉的情感进入,通过复调旋律的清晰表达形成此起彼伏、交相辉映的效果;声部之间的“对话”和“接力”,塑造出万众一心、前赴后继的集体形象;逐步积累的情绪,通过速度和力度的加强将音乐推向高潮;尾声处理营造出辉煌、坚定、胜利在望的宏伟气氛,给人以极大的震撼和鼓舞。最后,音乐会在全场大合唱《歌唱祖国》的歌声中落幕,全场观众与演员一起满怀激情共同高歌,手中红旗随声舞动,表达对祖国的真挚祝福。

今年,我们再次唱响这些经典作品,既是对历史的深切致敬,也是对抗战精神的传承。

原文链接:https://epaper.xmrb.com/xmrb/pc/con/202509/07/content_82243.html


下一条:厦门日报:坚持以战略思维指导编制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