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厦门日报》刊发我校财经商贸学院辅导员林燕菁理论研究文章《人工智能赋能思政工作》,全文如下:
在数字技术重构社会交往的时代背景下,人工智能赋能思政工作既是落实网络强国、教育强国战略的实践延伸,更是破解新时代思政工作精准性欠缺、感染力不足、覆盖面不广难题的关键抓手。人工智能赋能思政工作,并非技术对思政工作的表层叠加,而是以技术革新为引擎,驱动育人范式从经验主导转向数据驱动、从单向输出转向双向互动、从场域割裂转向全域融合的深层变革。这种变革在坚守立德树人根本立场中实现形态、载体与方法的系统性重塑。
技术逻辑:流程赋能的拓展方向
人工智能核心技术为网络思政提供突破性支撑:大数据分析与智能算法打破“经验判断”桎梏,聚合学业轨迹、社交动态、情感表达等多源数据,精准把握学生思想波动的风险阈值与成长诉求;推荐算法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重构内容供给逻辑,将“大水漫灌”式教育转化为“精准滴灌”;虚拟现实、数字孪生技术突破时空藩篱,营造“可体验、可交互”的红色教育场域,让思政叙事从“平面传播”进阶为“立体沉浸”。
育人逻辑:价值锚点的本质持守
思政教育的育人本质要求人工智能赋能始终以“育人”为旨归,确保不偏离“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方向;将红色文化、主流价值转化为“数据可承载、算法可传播、主体愿接受”的数字形态,使理论传播兼具学理深度与情感温度;规避“技术理性”对思政情感性的消解,通过情感计算、智能交互捕捉主体情绪波动,以“共情式引导”替代“机械式输出”,让思政工作在技术赋能中保持人文向度。
融合逻辑:工具价值的辩证统合
技术与育人的融合,是“工具性服务于价值性”的过程。人工智能延伸思政工作的“数字触角”,推动教育从“经验驱动”走向“数据驱动”、从“单向灌输”走向“双向互动”、从“线下主导”走向“线上线下融合”。这种融合并非技术对育人的替代,而是以技术为媒介,拓展思政工作的时空维度与作用场域,在数字空间重构“教、学、悟”的育人链条。
人工智能赋能思政工作,本质是“技术服务育人、育人驾驭技术”的辩证实践。唯有坚守“立德树人”根本立场,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驾驭技术逻辑,方能让人工智能成为透视思想迷雾的“显微镜”、联结育人供需的“传送带”、拓展思政边界的“加速器”。面向未来,需持续深化“技术与思政”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在数字时代筑牢网络思政阵地,推动思政工作实现“传统优势与时代特色”深度融合,为培养时代新人提供坚实支撑。
(作者单位:厦门城市职业学院。本文系厦门市社会科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立项项目【编号:XMSKLLYB23-09】研究成果,编发时有删节。)
原文链接:https://epaper.xmrb.com/xmrb/pc/con/202509/23/content_841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