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厦门日报》“理论在线”专栏刊发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张文树约稿文章《坚持以战略思维指导编制发展规划》,全文如下:
战略思维要求我们高瞻远瞩、总揽全局,立足自身,把握趋势, 更加注重前瞻性思考、战略性谋划、整体性布局。习近平同志领导编制的《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以下简称《发展战略》)对厦门发展发挥了全局性、奠基性作用,彰显了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和实践伟力。
高瞻远瞩 在时代浪潮中谋篇布局
《发展战略》先谋后动规划先行,立足全局谋划发展,志在先行先试、重在探索实践。
一是提出采取渐进式、经“三步走”建成“自由港型的经济特区”。这一构想不仅符合国际经济合作的发展趋势,也为厦门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是提出以工业为主、港口为中心、对外贸易为导向打造工业外向型经济。积极争取国际生产要素,推动厦门的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积极融入世界经济潮流,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努力挤入国际市场。
三是提出使厦门成为祖国统一的理想结合部。充分发挥厦门地缘优势,加强与台湾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四是提出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明确战略定位。厦门应努力成为东南地区经济的中心、东南沿海的商贸中心和金融中心、国际枢纽港口及海洋旅游中心、国际国内科技活动的中心,努力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敢为人先 创新驱动激发发展活力
编制规划没有现成的经验,需要“摸着石头过河”,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敢为人先意味着勇于打破常规、敢于探索创新、敢闯敢干奋进、勇于担当风险,意味着把创新驱动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战略。
一是体制机制率先破冰。《发展战略》提出了一系列先导性、基础性改革举措,为特区发展夯基垒台。首次明确提出在厦门建立象屿保税区的具体方案。率先在厦门推进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立足国有企业做强做大,抓好企业技术改造,实施小型企业集体所有制或个体所有制。率先在全国出台税利分流措施,“放水养鱼”,使企业具有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
二是产业赛道抢先布局。《发展战略》紧紧把握住高科技产业发展趋势,提出“把发展高科技和智能技术作为中期发展战略的重点”,为厦门经济特区擘画了高科技产业发展宏伟蓝图。率先通过布局电子信息等高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电子、生物工程、海洋工程、新型材料等新兴产业。明确培养和引进高科技人才,建立科学园区,强化应用技术和新兴技术的开发研究。厦门依海而存、环海而美,向海图强,加强海洋开发,发展海洋经济。
三是开放合作勇闯新路。敞开大门,实行全方位开放。大力实行外引内联战略,吸引外资企业、全国各地企业来厦投资兴业。厦门成立了我国第一家合资经营、企业化运作的航空公司即“厦门航空”;率先利用外债搞基础设施建设,促成了厦门机场扩建;组建全国第一家中外合资银行“厦门国际银行”。厦门还以前瞻眼光将经济信息中心列为全市基础工程,及时掌握国内外经济信息,并加强与台湾的经济技术合作,推动两岸经济文化交流。
牢记嘱托 坚持超前谋划新的蓝图
当前,“十五五”规划正在谋划。各地区谋划“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在全国大局中精准定位。
以前瞻性视野锚定发展方向。厦门作为经济特区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应准确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主动服务国家战略,以高水平规划统筹引领高质量发展。从全球来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厦门应提前布局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依托自身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的产业基础,加大研发投入,着力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中心。从国内来看,中央支持福建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支持厦门开展综合改革试点。厦门应主动融入国家和区域发展大局,前瞻性地规划与周边城市的产业协作、交通互联等,打造区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同时,应敏锐察觉到消费升级的趋势,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从需求端引导供给升级、从供给侧激发潜在需求,着力扩大有收入支撑的消费需求、有合理回报的投资需求、有本金和债务约束的金融需求,充分发挥厦门联通国际国内市场重要节点的优势,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以开创性举措破解发展难题。在“十五五”时期,厦门面临着产业结构亟需优化、创新能力有待提升、交通能级有待提高、发展空间有待拓展等挑战,必须以开创性的举措攻坚克难。突出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打造产业发展新动能,建设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4+4+6”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提高产业链的生存力、竞争力和持续力。以综合改革试点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聚焦投资、贸易、金融、创新等重点领域,稳步推进规则、标准、管理、规制的制度型开放,加力推动国有企业、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等标志性改革举措落地见效,加快塑造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的城市发展竞争力。统筹推进、系统集成交通物流、统一市场、区域协调、金融支持、要素配置等“大流通”资源,构建高效畅通的区域交通网络和现代流通体系,将厦门打造成为国家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加快金砖创新基地、海丝中央法务区等建设,不断深化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岛湾一体”城市发展格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积极融入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发挥两岸前沿平台优势,推进两岸融合发展,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
(作者:张文树 系厦门城市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博士)
原文链接:
https://epaper.xmrb.com/xmrb/pc/con/202508/25/content_80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