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厦门城院”)校长三课之“宁听”沙龙近日举办(详见本报3月25日报道),这是第四期“宁听”沙龙,其初衷是什么?跟以往相比有什么变化?校长和学生又有怎样的期待呢?
日前,《学知报》对厦门城院校长唐宁进行了专访。
01|“宁听”不光是听校长说
为什么沙龙要取名叫“宁听”?唐宁说,举办沙龙的初衷不只是让学生听校长说,而是一种双向奔赴。校长也要听学生说,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以每期沙龙前,唐宁都会让校团委先摸底,收集学生们普遍关心的问题,随后确定主题和形式。
今年的“宁听”又有了变化。
“与以往几期不同,今年,我组了一个包括老师、优秀毕业生代表、企业管理者组成的团队。学生提出的问题,大家根据各自的专长进行解答,我更像个主持人,接住问题,分配任务,再总结提炼。”唐宁说,“在这个过程中,我其实也在听老师的回答,有没有既专业又接地气,能为同学们解疑释惑。”
沙龙现场,“主持人”随机应变,而事先准备的极简PPT,预判准确,囊括了大家的问题,并回答了疑问:与时偕行,就是与时间、与时代同行,那就要做选择,选择包括关系的选择、升学就业的选择、责任的选择等等。“选择做得好,才能增强社会适应性。”唐宁说。
02|“宁听”不仅仅是现场两个小时的互动
沙龙结束后,主办方校团委做了跟踪,参与的学生填写了问卷。43名参与的同学,都表示受益匪浅。最有收获的问题是什么?近一半的同学勾选了“升学和就业如何选择”。
“跟踪很真实。”唐宁说,问卷让同学们提意见和建议,有同学反映,“每个问题回答的时间有点长了”“可以再简短点”,这是今后沙龙可以提升的部分。
问卷并未要求对校长本人作评价,但有同学说“校长很好玩”。唐宁为此感到欣慰,“说明同学们不把校长当符号,而是一个可以对话的、真实的人”。
“我希望做示范,从二级院系到各个专业、各个班级,院长们、老师们都能通过各种方式与学生对话谈心,跟踪他们入校后的学习生活,甚至要一直延续到他们走出校园后,还能得到母校的关心与支持。”
从这个意义上说,“宁听”不仅仅是现场两个小时的互动。
03|以学生为中心 用爱赋能
沙龙从第一期的校长先讲后提问,到第二、三期的社团共同参与,这次则是校长组队先听后讲,唐宁说,是基于“以学生为中心办学”的理念。
“我探索大爱教育,家校社协同,探索的是适合职业教育学生的一种育人方式。我们说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适应谁?适应什么呢?一方面要构建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适应的教育模式,另一方面也要培养适应产业需求的人才,其中适应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是基础。他们能够成长得好,才能适应产业的需要和发展,才能成为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怎么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以学生为中心,了解学生,走近学生。这也是大爱教育核心:等待陪伴,关心关注,帮助成长,是真心希望学生好。”唐宁说。
04|师生共同成长
“但校长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我希望跟志同道合的人同行,与时间同行,与智者同行。同行其实就是带团队,师生共同成长,我也成长。”唐宁说。
“深挖职业教育这口井”,意味着一方面从研究的角度不放弃,另一方面在办学实践中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不能有短板,哪里有短板,校长就要冲在前;对于教职员工的工作,校长要么帮助、要么要求、要么监督、要么激励他们做得更好。
“有了这个逻辑,如果不亲力亲为,不走近学生,不面对学生,怎么能带领团队?”唐宁说,以学生为中心办学,不是我们做了就可以,老师感觉好就可以,而要看是不是有效教学,学生的学习效率有没有提高,体验好不好。
“如果学生本来有兴趣学的,听了课反而没兴趣,说明不能提供好的体验感。课程思政教育,很重要的就是有没有提供情感价值。我们不能简单地说,该做的都做了。”唐宁说,“而如果没有自我驱动能力,行为上很难去努力。我们希望学生有自我驱动力,自己更要有。到了这个学校来,孩子、家长都是有期待的,谁不想有好的未来、好的工作、更好地适应社会?我们只有共同进步,才能满足这个期待。”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Rc0V4-FwfusOI6AAQedEK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