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厦门城院举办校长三课之“宁听”沙龙,
倾听学生心声,回应学生关切
高职毕业,是“升本”还是就业?如果毕业后想就业,在校怎么学才能提高就业竞争力?想当老师,却被父母推进了国际旅游专业,不想学怎么办?身边同学有“躺平”现象,不爱参加各种活动,老师对此怎么看?宿舍同学因为习惯不同,产生了很多矛盾,我们应该怎么处理这个问题……
3月20日,厦门城市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城院”)举办“校长三课之‘宁听’沙龙”,校长唐宁邀请教师、企业代表和毕业生代表,组成“宁听”团队,倾听学生心声,回应学生关切,引导同学们更好地适应城院生活。
沙龙上,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涉及方方面面,包括毕业升学、学习态度、同学关系、学校规定等等。
一个半小时的对话中,校长循循善诱,老师条分缕析,企业代表适时回应,毕业生代表现身说法。最后,唐宁以《与时偕行 增强社会适应性》为题,对沙龙进行了总结。他希望同学们与时代同行,主动适应时代的变化,增强社会适应性;与时间做朋友,追求卓越;时时处处做好选择,以终为始奋发向上;在学校完成自我驱动力的构建,终身学习成长。
“三年的时光转瞬即逝,最后我们会发现,时间会回答一切,时间会帮我们去链接许多东西。你和时间的相处方式,决定了你人生的质量、生命的质量。希望同学们珍惜每一分钟、每一秒钟,它是青春的有机组成,生命的有机组成。”唐宁提醒同学们,不同的选择产生不同的结果,所以选择很重要,“希望大家积极选择,合理设定目标,充分运用学校的资源,通过自身努力,成为云顶‘三好’学子!”
多角度、多方位的交流互动,让参与的同学感觉“收获很大”。参加沙龙的多为大一、大二的同学,他们说,“最近一直被升学和就业所困扰,听了校长和老师的话,让我没那么困惑了,我会遵循内心,选择我要走的路。”“聆听讲解,目标更清晰了,知道接下来该怎么走了。”“对未来充满了向往,要坚定自己的选择,做好当下的每件小事,做一个积极向上的人。”
厦门城院“校长三课”始于2015年,新生入学时听“校长第一课”,就会听到校长“做云顶‘三好(把心安好、把事做好、把话说好)’学子”的嘱咐;学生毕业时则在毕业典礼上体验“校长第三课”——表扬与鼓励。“宁听”沙龙属于第二课——若干次讲座和沙龙,同学们可“点单”,主动报名参与听讲和互动。
对话1:
“升本”还是就业?
面对学生这一问题,唐宁说,每年毕业季,超过50%的同学选择“升本”,因第三年也是同学们岗位实习的时段,学校已在争取为同学们留出更合理的学习时间。
“但若有很好的就业机会,也可以先就业再升学。”唐宁笑说,就业后可读本校的开放大学,通过继续教育升本科。他介绍,“宁听”团队里的往届毕业生刘桂阳就是很好的范例,他毕业后先就业,几个月后报考厦门开放大学,拿到本科文凭,工作不到10年成为部门经理。
汪琳老师 (城院创新创业学院职业发展教研室主任)则介绍了优秀毕业生马力。马力在校时即修读厦门大学的自考专业,毕业不久即获自考本科学历,别人本科毕业半年时,他已拿到了MPA硕士学位。所以,选择并不是非A即B,可能还有C、D、E选项,大家要争取更多可能性。
厦门金鹭特种合金有限公司制造总监代平表示,公司不少员工是城院毕业生,现就在开放大学深造,公司也很支持大家提升自己。“我们每年都会进行学历摸底更新,以此作为来年任职资格等级递升、涨薪的加分选项。”他说,“非常欢迎城院的同学来金鹭实习、就业。”
对话2:
不喜欢专业怎么办?
提出此问的是国际旅游学院的一名女生。朱银燕老师(城院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专职心理教师)在回答时提起“三叶草”模型——兴趣、技能和价值。她说,这“三叶”是可以转起来的。
她提示,导游和教师职业其实有共通的部分,即讲述和解说。既来之则安之,当下全身心投入学习积累技能。学院并无围墙,想学习相关课程,可跨学院听课,教育民生学院就在旁边。同时,给自己更阳光的心理暗示,让自己更靠近“三好”学子的目标。
揭秘:
做“三好”学子 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在厦门城院,“做‘三好’学子”的提法耳熟能详。沙龙上,唐宁对“三好”的内涵做出了解释。
把心安好,意味着要处理好自己和自己的关系,即价值观、心态要对,定位要准确;把事做好,体现的是自己和社会的关系,即要有一技之长,因为技能改变人生;把话说好,则指向人与人的关系,除了把话说好,还包括把做好的事情总结好、呈现好、沟通好。
沙龙上,有同学问:宿舍同学之间关系紧张,怎么办?唐宁建议同学用这“三好”去试一试,换位思考做好表达,站在对方的角度沟通,从而达成想要的目标。
故事:
每天晨点晨练 让学生更好地成长
沙龙上,有同学反映:“每天的晨点晨练,累呀,学校的出发点是什么?”引出了唐宁对晨点晨练“前世今生”的讲述。
原来,2013年,校党委书记蒋先立、校长唐宁,看到很多同学晚上不睡觉、早上起不来,很是心疼:大好的青春时光闷头大睡,我们的这些孩子毕业时拿什么和人竞争?
书记、校长觉得,严格是大爱,狠心一点,帮同学们养成良好的习惯,才能让他们更好地成长、有更好的未来。
习惯养成至少需要21天。晨点晨练刚推行时,书记、校长吃住在学校,和同学们一起晨起锻炼。后来,学校把晨点晨练作为体育必修课的组成部分,一年级学生每周3次、二年级学生每周2次参加晨点晨练,其考评作为体育课的平时成绩,占比为35%。
“其目的,就是让同学们成为身体好、守纪律、有毅力的人,增强社会适应性。”唐宁说。
这次“宁听”沙龙在城院云顶学子发展中心举行。当天揭牌的这个中心,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拓展能力提升、权益维护于一体,包含健身房、视觉空间、学习活动室、云顶剧场等6个功能区域。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JSixzGtWt8rXFvPbA9oGk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