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学院首页 > 媒体城院 > 正文
人民政协报:打造人工智能的人才高地———共话海峡两岸人工智能与智慧城市科学教育
发布部门: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9-07-05打印

 

作为第十一届“海峡论坛”的配套活动之一,“海峡两岸人工智能与智慧城市科学教育研讨会”日前在福建省厦门市举行。

 

据了解,本次研讨会由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厦门市工业设计学会等联合主办,来自海峡两岸的4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旨在通过两岸专家的高峰对话,探讨两岸人工智能和智慧城市的合作,搭建“海峡两岸人工智能与智慧城市科学与教育”基地。

 

“在人工智能将取代50%的工作岗位时,我们的职业教育该何去何从?”“如何培养出具有不可替代性的高素质劳动者?”“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机制如何规划?”

 

让“AI”赋能职业教育

 

“在当前背景下的职业教育方案,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协同育人。我们要通过课程载体这个切入点,由老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来开发课程,将工作过程系统化设计为教学过程。”厦门城市职业学院校长唐宁表示,校企应共同进行课程开发,共同调整职业院校专业培养目标,从而缓解人工智能对就业市场的冲击。唐宁认为,在人工智能环境下,教师的角色也将发生重大转变。“虽然在很多领域人工智能可以取代人类,但用人的情感去创造的东西是没办法取代的。我们可以把那些简单的,规律性的课程都交给人工智能教学助手,从而把老师解放出来,去引导学生学习更具创造力的课程。”

 

“2017年全球新兴人工智能项目中,中国占据51%的份额,但在全球人工智能人才储备方面,中国却只有5%左右。”科大讯飞智慧城市人才培养副总裁胡江院表示,目前我国人工智能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海量的数据资源,但在人工智能人才方面却存在着缺乏人工智能研发能力和思维模式的限制。胡江院认为,应推动从平台建设到人才培养再到产业发展的联动闭环,政府须以开放的心态链接教育界和产业界,携手打造产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在对人工智能发展趋势的深度了解下,我们应大力对人工智能进行科学普及,推动全社会对这一产业的统一共识,并在应用为先的基础上,培养紧缺的人工智能应用型人才,为整个行业赋能。”

 

融合贯通的“智慧大场景”

 

所谓“智慧大场景”,即利用大数据分析、智能视觉、触控技术等多项人工智能应用打造的多维度生活场景。台湾交通大学副校长林一平在现场向观众演示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打造的“智能兰花房”。大屏幕上,只需要轻点鼠标,分布在房间各个角落的摄像头都可任意转换视角,房间的门窗也可通过远程实时遥控。摄像头中的兰花随风摇摆,整个花房的温度、湿度、光照等数据一目了然,全部由人工智能在进行着控制。会根据光照自动改变颜色的玻璃,可自主调速的换气扇,未来的智能生活场景已然出现。林一平介绍说,这种智慧大场景不仅可以应用在农业、家居等领域,在商场等场景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在智慧商场中,广告牌不再是一成不变的,当你走过的时候,会自动根据你的购买喜好来推介商品,做到真正的‘私人定制’。”

 

对于智慧大场景的应用,胡江院表示出了极大的信心:“在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引领和国家开放平台的支撑下,各行业对人工智能的需求将呈井喷式增长,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创业机会极为广阔。未来将会从孤立割裂开的智慧化场景转变成融合贯通,整体协同的智慧化大场景。但在这种大背景下,没有一个企业可以穷尽所有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立持久共赢的产业生态,形成一个大场景、全产业链、整体协同的数据闭环。”

 

打造人工智能的人才高地

 

在台湾科协常务副主席王春源看来,在目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下,应积极应对国际竞争人工智能高端领域的新格局,居安思危,切实将人工智能人才安全纳入国家总体安全,集中力量于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人才安则国家安,如果我们能启动一项‘人工智能人才工程’的话,将会起到很强的示范引领效应,能够有效地引导人才面向世界人工智能科技前沿和国家的重大需求,也可以拔高人工智能的‘智本’能量,聚集人工智能创新人才库。”在人工智能人才发展战略方面,王春源表示,应进行跨业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完善人工智能科技奖励制度、协同引进创新优质资源、积极主动引才引资,布局人工智能科创基地等。

 

“在当前的人工智能时代,人机协同的关系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因为人工智能属于人类智能的一种延伸和拓展,所以我们是在和凝聚了许多人的智慧的人工智能进行协同工作,而不仅仅是冰冷的机器。”唐宁指出,面对人工智能对传统制造业、服务业的颠覆式影响,更应提高职业技术人才的素质,打造“人才新高地”,成为有“匠心”的职业技术人才。“我们经常说要有匠心,我认为是应该敬畏生命,专注坚守,人机协同,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因为质量可以由人工智能把关,但有了匠心,才会有独特的创造力和对设计的审美追求,进而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新时代职业技术人才。”

 

此外,会上还进行了《闽台精致农业科研合作框架协议》等3个项目的签约仪式,将促进人工智能种植等一批人工智能技术在厦门落地应用。

 

链接:http://whkj.rmzxb.com.cn/c/2019-07-03/2379584.shtml

上一条:厦门日报:揭秘地铁2号线运营筹备高效有序推进的背后——匠心铺就“破茧绽放”之路
下一条:厦门晚报:八旬老校长捐赠藏品 我市高校首设师德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