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上午,闽南文化与民间艺术传习基地建设与发展研讨会在我校召开,围绕“跨界融合,创新传习”主题,学校闽南文化与民间艺术传习基地成员和闽台专家及非遗传承人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数字赋能下的闽南非遗传承与职教创新。校领导,前埔片区大中小幼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校领导,合作企业单位代表,闽台专家及非遗传承人等出席活动,校内各单位负责人和师生代表参加。
校长唐宁作为厦门城市职业学院闽南文化与民间艺术传习基地管委会主任,向与会人员作《跨界融合创新传习——以“闽南文化与闽南民间艺术传习基地”为例》的主题报告,从“基地建设目标定位”“跨界融合建设基地”“与AI偕行创新传习”三个方面对基地近年来的探索实践和取得成效进行了总结回顾,对基地下一步的发展目标进行了展望。
职业教育是传承技术技能的重要途径,学校因应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秉持“因城而生、为市则活”的服务信念和“育人为本、跨界融合、服务需求、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于2017年成立“闽南文化与闽南民间艺术传习基地”。基地目标定位于“闽南民间工艺创新传习的公共服务平台”,按照“三共双赢一不变”的模式构建发展共同体,激发跨界融合发展的内生动力和运行活力,校企目前共建7个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非遗展示厅,2019年被省厅认定为“福建省高校优秀传统文化传习基地”。多年来,基地在人才培养、教科研一体化、服务社会与文化传承、助力两岸融合发展、服务城市对外交流等方面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人工智能时代,我们该如何创新传习?”唐宁指出,“手指感知灵敏并进行创造性操作和表达,仍然是AI工具无法取代的”,学校将大力践行“等待、陪伴、支撑、相信,严格”的大爱教育理念,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非遗技艺传习,校企接续培养“把心安好,把事做好,把话说好”的“盖军衔式”高技能人才,积极服务厦门影视产业发展,在创新中传承闽南优秀传统文化和民间工艺(非遗文化),助力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
随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惠安石雕(影雕)代表性传承人李雅华、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素三彩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洪冰晖、来自台湾的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南音代表性传承人林素梅、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布袋木偶戏代表性传承人庄晏红、来自台湾的厦门城市职业学院教师温建华分别以《用非遗技艺连接闽南大地的过去与未来》《认识非遗从历史褶皱到传承密码》《南音的两岸传承实践与闽南文化基地的数字赋能》《这是木偶》《两岸陶瓷修复技艺交流合作》为题做主题发言,讲述了非遗技艺传承与保护的故事,表达了对闽南文化与民间艺术传习基地未来发展的期待。
研讨会上,学校为洪冰晖、吴嘉诠、庄晏红、李雅华、何君艺、潘尤龙、王玉锋等大师们颁发客座教授证书,大师们也分别向学校赠送了陶艺作品、漆画作品、木偶、影雕作品、古琴、雕艺作品和玉雕作品。研讨会组织闽台非遗名家参观校园后,非遗大师们在基地的大师工作室和学生互动交流,“以师带徒”亲自指导同学们体验非遗技艺,感悟“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新时代工匠精神。
此次研讨会是学校2025年职教活动周的重要活动之一。活动周精心策划了独具闽南特色、闽台元素的系列活动,以充分展示职业技能服务美好生活和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作用。

研讨会现场

校长唐宁作主题

专家作主题发言

颁发客座教授证书

大师作品赠送仪式

非遗大师在工作室与学生互动
文、图/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