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学院首页 > 媒体城院 > 正文
厦门日报专题报道:去年我市拿下六个全国职校技能大赛一等奖,城院贡献三分之一
发布部门: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9-01-03打印

2019年福建省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大赛银行业务综合技能比赛日前在厦门城市职业学院举行

 

  ■在全国职校技能大赛中,我市学校拿下六个一等奖

  ■集美工业学校和厦门工商旅游学校跻身中职组前十名

  ■本报今日为您讲述一等奖背后的精彩故事

  在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厦门城市职业学院是一匹黑马,首次获得一等奖,就一举夺得两个,而且,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在导游服务类中获得一等奖,这是福建省高职在此项目中首次获得该奖项;集美工业学校在网络搭建与应用项目获得的一等奖,也是福建省中职学校的首个,而且集美工业学校在焊接技术获得的奖,是一等奖中的“战斗机”——一等奖的第一名。

  我们今天为您讲述一等奖背后的精彩故事。

  本版文/

  本报记者 佘 峥

  通讯员 毛媛媛

  今年,有份教育部官宣的榜单,让不少人重新认识厦门职业教育。

  这份榜单是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常规赛项)获奖统计名单,统计今年各校参加这一国赛获得一二三等奖,厦门市总共获得奖项61个,其中一等奖6个,二等奖18个,三等奖37个。其中,厦门中职以C位出道——中职组中,集美工业学校以一二三等奖34人次的获奖成绩,位居全国中职学校获奖人数排名第二,厦门工商旅游学校以25人次的成绩,位居全国第八。

  也就是说,在全国中职组前十名中,厦门的中职学校占了两个。要知道,厦门是一个“弹丸之地”,职业院校的在校生人数不多,有的项目比赛,根本没有挑选余地——全市只有一所学校有。

  这其中的秘诀之一是,厦门职业教育的师资水平过硬。市教育局高教职教处副处长陈哲新说,技能比赛很大程度上比的是老师指导学生的能力,比的是老师是否“文武双全”:既有先进教学理念,又有熟练的实际操作能力。

  这里还有一个背景,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由教育部主办,被认为是职业教育中最权威、含金量最高的比赛,特别是在中职,人们经常说,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我国教育工作的一项重大制度设计与创新,也是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推进器。

  市教育局副局长郑朝南从成绩中看到的是背后的可持续发展,即学校是“以赛促学”,借助比赛来推动学校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等改革,完善教学过程。不仅如此,这类比赛往往是从下到上层层选拔,郑朝南说,我们鼓励学校推行人人参赛的方式,扩大职业技能竞赛的参与面,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岗位技能。

  市教育局局长郭献文则认为,中国已提出大国工匠精神,而“大国工匠”其实并不仅仅是一种技术的等级标志,它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的意境。

  郭献文说,职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使之成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既有精湛职业技能,又有优秀职业素养的人才,技能比赛就是一个抓手。

  故事一: 遇到电脑“卡机” 调整战术拿一等奖

  获奖类别:

  云计算技术与应用

  获奖:全国一等奖

  获奖学校: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

  获奖学生:

  罗生东、刘亚星、郭佳佳

  指导老师:郑子伟,蔡贵荣

  云计算技术与应用比赛持续4个小时,选手要按照任务书设计、部署、搭建云平台,并根据实际应用场景进行运维管理和开发调试。听上去很晦涩,不过,指导老师郑子伟的经验总结好理解多了,他说,高职生属于“脉冲型”,即他们的单个方面往往表现特别厉害,毫不逊色本科生。

  这个一等奖来得有点惊险,罗生东说,先是遇到卡机,调试排错和平时也不一样,三人没有相互指责,而是相互安慰。最后,发现时间不够,他们果断对一些题目进行取舍,先易后难,分值大的会做的题目先做。

  比赛结束后,三名选手马上成为“抢手货”,其中一名学生已经被企业请去上班,起薪6000元。郑子伟说,我们的毕业生都受欢迎,企业再过几个月来找我要人,都要不到。

  故事二: 看似普通的导游服务也能有很多门道

  获奖类别:

  导游服务

  获奖:全国一等奖

  获奖学校: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

  获奖学生:林晨熹

  指导老师:孙淑芬

  如果你还认为:导游服务不就是背了一段导游词,再上台念一念?林晨熹一定会给你许多白眼。她的指导老师孙淑芬说,比赛正在变得越来越难,虽然现场讲解的范围提前公布了,但是足足有100个文化场景,要配15种团型,例如,老人团,学生团。也就是说,从排列组合看,会产生上千种可能。所以,是不可能一网打尽的。

  怎么办?孙淑芬说,就抓住“牛鼻子”,抓住每个团型特点,譬如说,老人团要特别讲究服务意识,不时要叮嘱老人脚下小心等。此外,称谓也要小心,林晨熹说:叫爷爷奶奶吧?孙淑芬教她不要把人叫老了,叫叔叔阿姨即可。比赛时,这些细节果真派上用场。

  今年还增加英语讲解,林晨熹说,孙老师就好像是陪自己孩子高考一样,操碎了心,要陪她训练到晚上,要不是担心超过门禁时间,可能还会继续练下去。

  故事三:安排“捣乱”的女生训练学生注意力

  获奖类别:

  网络搭建与应用

  获奖:全国一等奖

  获奖学校:

  集美工业学校

  获奖学生:

  林旭东 涂彬春

  指导老师:刘炎火

  连同这次一等奖,刘炎火已经是“三连冠”,他连续三年带领学生在国赛获得一等奖,不过,福建中职在今年首次获得“网络搭建与应用”项目一等奖。

  可想而知比赛的难度。刘炎火说,学生要“文武双全”,读懂实际的项目文档,还要完成线缆制作、合理配置路由器、交换机、无线控制器、无线AP和防火墙等网络设备,实现设备的正常运行;再安装配置服务器操作系统,调试服务器、数据库和存储,并根据网络业务需求配置各种策略,达到网络互联互通,网络服务适应业务需求。

  这么繁重的任务要在三小时内完成,刘炎火只好在平时施压,为了训练选手们的注意力,他有时还会施“美人计”,故意安排女同学在一旁叽叽喳喳,以考验选手的注意力。

  故事四: 学生获奖后,外地学校请他当老师

  获奖类别:

  焊接技术

  获奖:

  全国一等奖的第一名

  获奖学校:

  集美职业技术学校

  获奖学生:魏博

  指导老师:薛祥富

  魏博在获得焊接全国一等奖第一名后,现场马上有海南一所中职学校请他去当老师,他后来找的工作,日薪600元。

  他的指导老师薛祥富说,这一切是苦尽甘来换来的。魏博是自己找上门来要学习焊接的,把薛祥富吓了一跳:现在很多孩子受不了焊接的苦,不要说夏天要忍受四十几摄氏度高温,训练仰焊时,尽管戴好了面罩和厚手套后,有时会忽略了铁水正滚落而下,等到胸口传来一阵钻心的痛,才发现胸前的衣服都快燃起来了。魏博坚持下来了。

  薛祥富认为焊接有春天——纯手工的焊接是无法代替的。左手拿着面罩,右手持焊枪,轻轻一划,点燃焊条,也会点燃这些中职学生的人生。

  故事五: 为准备比赛,他们天天制造“车祸”

  获奖类别:

  车身修复

  获奖:全国一等奖

  获奖学校:

  厦门工商旅游学校

  获奖学生:林跃腾

  指导老师:白立业,黄天元

  从备赛开始,林跃腾每天都要面对“车祸现场”,制造“车祸”的是他的指导老师白立业、黄天元,他们把买来的汽车门板撞得凹凸不平,或是把平衡杆撞一大下。

  白立业说,不要小看车身修复,你要把凹凸不平的门板恢复原样,锥子的力度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太大力了,会造成新的凹凸,太小力,肯定也不行,所以,掌握变形应力的释放很关键。

  林跃腾的父亲在世时也是位汽车维修工,他因此下决心要把技术学好。白立业说,他的训练达到“以汗洗澡”程度,别人做一遍,他做两遍,别人训练半个小时小休一下,他要训练一个小时。拼命三郎获得一等奖,实至名归。

  故事六: 像在太平洋找失事飞机般找计算机错误

  获奖类别:

  计算机检测维修与数据恢复

  获奖:全国一等奖

  获奖学校:

  厦门工商旅游学校

  获奖学生:吴晨亮,王元龙

  指导老师:刘钦涛

  刘钦涛带领学生获得这个一等奖后,学校教学部主任潸然泪下:这个项目的全国一等奖,等了十年,修得正果。

  刘钦涛对比赛的难度有个形象的比喻:就像你要在太平洋上找到失事的飞机一样,先找到计算机的故障点,然后修复它。

  这谈何容易。刘钦涛说,比赛中,一些人为设置的障碍是大家想象不到的,不仅找到被破坏的数据很困难,而且数据损坏程度大了很多,如果把过去比赛损坏程度比作“砍”一刀,这次比赛就如同“砍”了好几刀。刘钦涛教给学生的秘笈是:用脑工作,多问为什么。

 

媒体链接:http://epaper.xmnn.cn/xmrb/20181227/201812/t20181227_5244518.htm?tdsourcetag=s_pcqq_aiomsg

 

 

 

上一条:中国教育报:大爱培植匠心 校企协同育人
下一条:光明日报:培育“一流师资” 建设“一流高职” 计划单列市高职五校联盟关注师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