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学院首页 > 媒体城院 > 正文
福建日报:从教一生缘 老来仍助学 ——厦门退休老校长高维真的故事
发布部门: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8-04-28打印

 

从教一生缘 老来仍助学
——厦门退休老校长高维真的故事
□本报记者 杨珊珊 文/图
 
 

    高维真(左)和爱人郑静斐(右)

    20日,走进高维真老人的家中,不大的客厅里几摞纸箱整齐地码在角落,因中风而行动不便的高维真说,这些是他大半辈子搜集来的古玩、奇石等,他准备将它们统统捐赠给厦门城市职业学院。物品基本已经打包就绪,运送到学校后,将开辟展室,供师生观赏。

    事实上,在将“家当”捐赠前,现年86岁的高维真就以爱心助学奖教而为人所知。多年来,这个从高校校长岗位上退休的老人和他的爱人郑静斐掏出退休金,默默坚持助学奖教,还设立了“高维真助学金”“高维真教授师德奖教基金”等,将爱心铺满桑榆。

    铭记感恩 助学奖教成人生信条之一

    “真的很感谢爷爷、奶奶的栽培,必不辜负、荒废!”

    “亲爱的高爷爷、郑奶奶,我十分感谢你们对我的资助,我也暗自下决心,不管家里再穷,我都要念大学,这是唯一改变我人生的机会,我是我们家族第一个可以真正称得上大学生的人,只有我走出来了,以后才能帮其他人,才能回报父母这一辈子的艰辛。”

    ……

    在高维真的家中,这些历年来受资助学生的来信被小心翼翼地收藏着,每一封,都是他爱心的回响,也是他和爱人晚年生活中最有意义的慰藉。

    退休多年,已至耄耋,今年86岁的高维真和他的爱人用来资助贫困学生的每一分钱都是从退休金中“抠”出来的。

    “我们老两口老了,花不了多少钱,也不喜欢高消费的地方,我们节俭一点,就能多帮帮困难的学生。”高维真说。其实,在2001年,高维真就患上中风,所幸在抢救过来后,经过漫长的康复逐渐好转,他说,经历了病痛后,更觉得要做点事,才能善待生命。

    2011年,恰逢高维真八十大寿,他为自己准备了一份生日“大礼”——不仅完成了自传《八十人生浪花》、捐资在厦门城市职业学院种下一棵大榕树、到红十字会签订了眼角膜捐献协议,还与厦门市教育基金会签约设立了“高维真助学金”。从当年开始起10年,高维真每年捐出2万元,对考上本一重点高校的困难厦门籍学生给予生活补贴。

    谈到坚持爱心助学的初衷,他说,“理想信念,树人树木,助学奖教”是他为自己总结的人生的“关键词”,也正是自己的人生经历教会了他要感恩社会,多做奉献。

    1932年高维真出生在晋江市安海镇的一个普通人家,当他只有9个月大,尚在襁褓中时,父亲就过世了,从此他由母亲靠给人缝衣等劳作辛苦拉扯长大。

    “小时候我家里很困难,但我却很幸运。”高维真回忆道,安海当地素有慈善风气,许多归国华侨在当地办起了学堂,接纳寒门子弟免费就读,他也受益于此,得以免费读完小学、初中。后来,高维真加入了中共地下党,参加革命斗争,毕业于河海大学并从事水利工作。后来,他还当过厦门一中书记、鹭江大学(现厦门理工学院)党委书记的他最终在厦门广播电视大学校长的岗位上退休。

    高维真说,自己经常会回想过去,感恩社会的帮助,自己才能读书成才、过上好生活,在自己有能力后,更渴望奉献自己、回报社会,这也是他捐资助学的初衷。

    扭转思想 勿因善小而不为

    今年9月份开始,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将新增一项针对教师的奖教基金,首次对学校内德育表现突出的教师进行奖励。

    这是去年高维真和爱人郑静斐在60周年钻石婚纪念日做下的决定,也是他们给自己的又一份特殊的礼物。

    “我觉得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师德建设尤为重要,应当多关注这方面,奖励鼓励德育突出的教师。”高维真的观点与学校党委书记蒋先立不谋而合。在今后的五年内,每年高维真将捐出10万元,共计50万元,成立“高维真教授奖教基金”。此外,他还捐出了多年来收藏的古玩、奇石、书画等私人藏品。

    对他来说,从多年的助学拓展到奖励教师,让他自己觉得“很满足,在力所能及之处又多做了一点”。高维真说,其实,也有很多人在背后议论,觉得他“人都退休了,钱又不多,何必呢”。

    高维真说,自己理解这样的声音,因为他自己也曾经经历过这样的思想。从“不好意思助学”到“我也要助学”的转变,缘于爱人郑静斐。

    1994年左右,本着“回报社会”的念头,退休后的郑静斐开始在厦门市教育基金会的牵线下,与希望小学结对子,帮扶贫困学生,资助困难大学生返乡过年等。

    “有一天,她在街上看见铁匠铺子,想到我们小时候玩的滚铁圈游戏,好玩又可以促进学生运动锻炼,一订就是上百个,还有风筝,一买也是上百个,辗转送到了外来子弟学校。”高维真回忆道,令他刮目相看的是,这些在他看来有些“羞于启齿”的小善,不仅受到被帮助学生的欢迎和感恩,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尊重。

    慢慢地,高维真也放下了“面子”,转变观念。“以前有人说‘慈善会、基金会是富人的俱乐部’。”高维真说,“但让我感动的是,虽然每年都能收到大量捐款,但厦门市教育基金会并没有因为我们是‘小钱’‘小善’而看不上,依然很有耐心地帮我们联系学校和学生。”

    “勿因善小而不为,虽然我们是工薪阶层,但只要我们有心,生活上节俭一些,也能帮助到需要的人。”高维真说,现在,他不再在乎别人的看法,在人生的黄昏,他还要继续和志同道合的爱人一起做些力所能及的“小善”。

媒体链接:http://fjrb.fjsen.com/fjrb/html/2018-04/24/content_1102279.htm?div=-1

上一条:厦门日报:50多名大学生为老人带去欢乐
下一条:多家媒体报道我校与法院、公证处签署司法辅助人才培养战略合作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