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是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学校厦门口述史研究中心重点打造的厦门历史文化丛书“非遗系列”之《石头上绣花——影雕李雅华》首发式暨非遗传承人项目分享会,在厦门惠和石文化园举行。
闽南文化研究会会长、厦门市文化和旅游局原二级巡视员叶细致担任总主持。厦门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钟海林、厦门市湖里区副区长吕方、厦门大学出版社总编辑施高翔等先后为活动致辞,充分肯定了厦门历史文化丛书的意义和价值,希望厦门口述史研究中心再接再厉,为厦门文化和经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分享会第一场由原厦门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林聪明主持,分享嘉宾有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惠和影雕代表性传承人李雅华,厦门市湖里区闽南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湖里区政协特邀研究员黄国富,《石头上绣花》主要作者黄俊毅。
分享会第二场由厦门口述历史文化丛书副主编章长城主持,分享嘉宾有《闽南一绝——蔡氏漆线雕》主要作者林彦、国家级非遗答嘴鼓代表性传承人杨敏谋、《厦门“活宝”答嘴鼓》主要作者郑轰轰。
我校国际旅游学院林彦老师在谈到《闽南一绝》的创作感受时表示,精美绝伦的蔡氏漆线雕通过精美繁复的意境,表达出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观,通过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到非遗技艺传承是一件“择一事,终一生,不离不弃”的事业,可以看到非遗传人坚守的工匠精神。
我校通识教育学院的章长城老师也分享了他阅读《闽南一绝》的心得。他认为,《闽南一绝》中最让他震惊和感动的是,蔡水况大师四十五岁开始,阁楼十二年,闭门创作,零收入,只为了给后人留下传统漆线雕完整的技艺。先贤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万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以前,我们认为只有“士”才有志于道,为道统传承顶天立地,而蔡水况一介匠人,却要“为往圣继绝艺”,这就不仅是匠心的问题,而是技进乎道。原来为“技统”传承一样可以顶天立地!蔡水况大师的人格和技艺一样值得我们传承。
分享会第三场由厦门城市职业学院教授、厦门历史文化丛书主编陈仲义教授主持,分享嘉宾有《几生修得到梅花——吴晶晶与高甲戏》主要作者吴慧颖、《行云袅袅话南音——吴世安伉俪》主要作者叶亚莹、厦门口述历史文化丛书责任编辑韩轲轲。
陈仲义教授在回顾厦门口述史研究中心自2015年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时指出,厦门城市职业学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定不移支持口述史的研究,为丛书的编写出版提供了坚强的保障。目前,口述史丛书鼓浪屿系列6本已经在厦门市第十二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审中获得三等奖。此次打造的国家级非遗系列将在感性和细节上立足“深”字下功夫,进一步鲜明丛书的特色。
厦门市原副市长潘世建、闽南文化研究会原会长陈耕和厦门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何况在发言中高度肯定了口述丛书对于厦门文化发展和“非遗”传承的重大意义,何况先生评论说:“假以时日,这些口述作品将成为非遗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这场分享会也是本次湖里区主办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的重头戏,我校口述史研究中心是本次活动的主要策划单位。

分享会第一场

章长城、林彦作分享

陈仲义作分享

活动合影
文/章长城、图/厦门惠和石文化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