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至29日,我校“探寻岚岛两岸路,探析融合新范式”暑期“三下乡”实践队赴平潭开展为期三天的社会调研。实践队围绕两岸同根同源与融合发展主题,深入国际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壳丘头遗址博物馆、北港文创村、台湾小镇、大坪村及猴研岛等地,通过实地考察、深度访谈、现场宣讲等形式,系统梳理平潭对台小额商品交易市场免税政策实施成效、红色村企共建以及农业技术合作等多类融合样本,探析平潭在闽台融合中的创新示范作用。
实践队首站抵达壳丘头遗址博物馆,通过对比绳纹陶、磨制石器与台湾大坌坑文化遗产,现场开展“闽台同源”主题宣讲。随后在北港文创村,实地记录台湾青年如何将传统石头厝改造为特色民宿与文化工坊,总结出“租金减免—导师帮带—市集联动”的台青创业孵化机制。队员们访谈多位台商,深入了解免税政策实施效果与营商环境。在大坪村,了解该村通过“党建+村企联建”模式,从风沙贫困村转型为富美乡村典范的发展历程。最后一站台湾综合农业园,与与台农刘任兴交流节水灌溉与生态种植技术,比对两岸农业实践异同。
调研期间,队员们运用镜头多角度记录实践过程,并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多渠道传播,积极扩大闽台融合故事的社会影响力。未来,团队将持续聚焦青年成长,通过深化朋辈交流、拓展社会服务,在完善“调研—创作—传播”链条的过程中,助力青年积累创新经验、挖掘闽台融合新故事,进一步强化两岸情感联结,推动融合发展,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重提升。

实践队队员在大坪村宣讲

实践队队员访谈对话台农
文/马克思主义学院 林明治 图/学生模拟政协协会